1月19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会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的第一会议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会场布置,这里可以容纳2000余人,会议期间是大会发言等会议和活动的举办场地。会场庄严肃穆,灯光看起来更加明亮柔和。会场室温还将根据天气情况实时调整,在保证环境舒适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
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包括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在内的媒体访谈间已经搭建完毕,市政协委员将在这里就市民关心的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1月19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摆放桌椅。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会场的提案录入组,14位工作人员正在对提案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和校对。据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大会秘书处提案组组长张淼介绍,截至1月19日15时,大会秘书处提案组共收到提案781件,其中,委员提案642件,占82.20%。党派提案50件,占6.40%。团体提案25件,占3.20%。界别提案48件,占6.15%。专委会提案16件,占2.05%。
“委员履职积极性非常高,提案数量比同期有了一定增长。”他说,已经有25个界别提交了提案。近几年,北京市政协注重提高提案质量,目前,几十家提案办理部门已经来到现场及时分析提案,研究会办意见。
1月19日下午,各界别政协委员到达驻地,正式报到,为即将到来的大会做相关准备。
记者在委员驻地现场看到,许多委员携带行李而来,未来几天中,他们将驻扎会场,在各个领域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北京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1月19日下午2点开始,此次政协委员驻地现场,开始有委员陆续到达。虽然遇到降温天气,但驻地大厅一片熙熙攘攘,众多委员在这里汇聚。
据了解,本次政协会议有700多位委员参加,涵盖科技、文体、经济、农业、教育、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记者看到,报到之后,不少委员走出房间,在大厅汇聚,交流各自调研经验和故事,许多今年新增补的市政协委员首次参加会议,他们会向“老委员”取经,而“老委员”们也会向他们传授经验,交流进行深入细致调研的方法。
1月19日下午,五洲皇冠国际酒店,委员们到驻地报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今年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市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专职副主任张永廷介绍,他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但过去长期做农业工作,对北京市种业之都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等都较为熟悉,这也是他今年关注的重点。
记者注意到,委员们关注的领域涵盖城市发展的方方方面,同时大多又是各个领域在发展中的热点、痛点和难点,如文艺界别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注意到,戏曲舞台艺术总体较为脆弱,承载力和容量逐步下降。一些传统剧目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联动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她建议,可以参照“青年京剧演员的大会”模式,由北京文旅部门统筹,举办昆曲演员展演,全面建立并推行人才评价体系,丰富“大戏看北京”的剧目及看点。
作为超大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是许多委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新闻出版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书记高锦宏表示,今年主要关注民生的细微之处,比如停车收费等问题。“疫情之后,一定要重视民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切实感到政府在为大家办实事。”他说。
科技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表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建设来支撑,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从业者,他带来了众多优化城市空间、丰富城市功能的建议。
记者注意到,多位委员今年的提案都和高质量发展有关,如对外友好界别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吴相仁,今年将带着《关于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建设的提案》走进会场。中国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黄孝斌则带来了《关于深化全市综合执法数字化改革创新,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农工党北京市委界别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告诉记者,他今年重点关注美丽北京建设中的问题。“从绿色北京到美丽北京的转变,契合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也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工作。”他说。
1月19日下午,五洲皇冠国际酒店,特邀界别政协委员到驻地报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今社会中,养老问题一直是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随着老龄化的日渐加剧,养老问题也愈加突出,今年的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带来了养老相关的提案、建议。民建北京市委界别政协委员、民建、民建北京市委医药健康委员会主任、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长林建议,打造有温度的便捷养老服务,把养老服务的实际内涵融入老年人的家庭和社区,把养老服务融入他们习惯的家庭环境中,让老年人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文艺界别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认为,养老是一个伦理问题,他建议重视家庭伦理,建设一些养老社区,鼓励老年人和后辈住在一起,老人、后代和社会彼此包容,形成养老合力。
老年人吃饭问题是许多委员关注的焦点,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界别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体制室主任王喆带来了《关于加强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助力养老送餐的提案》。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则带来了《关于养老助餐服务需纾解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的提案》。
和“一老”相比,“一少”也同样受到多位委员的关注。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献云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她带来了《关于医校共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科技界别政协委员,联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杜永红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教育场所的照明卫生安全。她告诉记者,他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当前教育场所的照明卫生标准还不完善,而照明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用眼卫生、视力健康等问题,不规范的照明设备可能产生紫外、蓝光、频闪等潜在危害,她建议,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提升教学场所照明卫生水平,保障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
1月19日,五洲皇冠国际酒店,两名前来报到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新京报记者 浦峰 李木易 摄
入冬以来,冰雪话题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切的热点时事,记者注意到,在报到现场,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也是许多委员谈论和交流的话题之一。
北京拥有丰富的冰雪运动资源,尤其是冬奥之后,许多冬奥场馆都得到开发利用,成为支撑冰雪运动、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成为冬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界别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带来《关于充分挖掘利用冬奥场馆资源、打造冰雪体育创业孵化器的提案》。
近一段时间,哈尔滨冰雪游持续火热,引发了各地文旅争相“出圈”。杜永红表示,年轻人喜欢更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方式,近年来兴起的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即是其中之一,北京也拥有丰富冰雪资源,如何更好利用这些资源,让新兴的文化活动潮流真正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是要依靠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冰雪不仅带来了文旅发展的契机,也为城市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这个冬季,北京的大雪中,农业界别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关注到了融雪剂的问题,他建议进一步落实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更加完善的技术指导等,同时推广更加多元的除雪方法,将融雪剂的危害降到最低。
代表们的关注点既覆盖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议题,也有慢行系统、垃圾分类等城市治理的关键议题。还有的代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议题,提出与“银发经济”有关的建议。
“我最关注人工智能。”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冬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数据、算力、算法、应用场景等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行业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李冬妮说,根据工信部2024年1月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目前已超过4400家。从区域分布看,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和科技企业最为集中,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是我国最有可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地区。其中,北京集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研发力量和顶尖人才,在核心算法、理论研究、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多项指标领跑全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工智能发展要素。
“不过,当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因素,例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待成熟完善、部分研究与应用存在同质化倾向、人工智能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等。”李冬妮建议,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加大力量建设高质量应用场景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依托北京市创新潜能和资源优势,结合政务、金融、医疗、文旅等优势领域打造示范场景。面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将顺义等区域优势与天津、河北的制造底蕴相结合,建立京津冀场景建设与应用联合体,加快人工智能研发成果落地应用。
“看到新闻里说‘银发经济’,我对自己的建议更有信心了。”市人大代表柳春英是一名社区书记,她提出,现在针对老年人的一些服务措施还是不到位,特别是安全出行方面。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田春艳提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比较成熟,有很多应用场景,例如在门头沟、房山的灾后重建中有的建筑需要加固、有的需要重建,那么在农村房屋的重建中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或者提升房屋设施的韧性。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孙国升提到,“23·7”极端强降雨灾害,暴露出北京山区村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弱,建议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沿线百姓诉求,因地制宜,精准规划设计,推动落实沿线村庄防洪功能、污水治理、户厕改造、供水设施改造、村庄清洁、清洁取暖等基础设施建设。
田春艳认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涉及基础设施的改造更加需要有投入、有立项、有施工、有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不断完善。对完善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安全问题,应该通过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去补齐。
“比如,在穿越环路时,一些立交桥下面还存在不连续的骑行道和人行道,如果暂时难以连通,可以通过设置标志和标线作为辅助,保障行人安全。”田春艳说,又如,一些立交桥和地下通道的标识可以设置得更加详细、具体,方便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此外,目前城市空间中的电动车和行人的空间仍有冲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再做一个区分,增加安全性。